历史假设—如果桂系主力和宋希濂兵团加入淮海战场会发生什么?
1948年11月6日,淮海开打,老蒋手底名义上八十万,实际能打的不到六十万。桂系第七、四十八、四十六军整整十万人在武汉看戏,宋希濂兵团八万人在荆州摸鱼。两边隔着大别山互相发报:“保重,别先死。”结果六十万打六十万,国军被粟裕切成三段,黄百韬最先没命。
1948年11月6日,淮海开打,老蒋手底名义上八十万,实际能打的不到六十万。桂系第七、四十八、四十六军整整十万人在武汉看戏,宋希濂兵团八万人在荆州摸鱼。两边隔着大别山互相发报:“保重,别先死。”结果六十万打六十万,国军被粟裕切成三段,黄百韬最先没命。
说白了,这话不是空口说白话。把他这一路的经历往回翻,能看到一条比较清楚的轨迹:前头上得快,名声也响,后头几次关键的失利把名声往下拉。早年北伐那会儿,他混得挺快,从营长升到团长,参加过龙潭、蚌埠、济南这些硬仗,升迁速度放在同期人里,确实算出彩的那一拨。跟他同期的
此外,宋希濂在同学中人缘较好,但与胡宗南的互动未见详细记载。因此,从目前信息来看,胡宗南与宋希濂的关系在黄埔一期同学中并不突出,难以算作“关系好”的典型,但两人算是黄埔一期生中的“佼佼者”,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两人的发展和关系。
一个黄埔一期、在抗日战场上硬碰硬打出来的中将兵团司令,活不见人,死不见尸,就这么凭空没了。
一个多月前,二野主力入川、黔作战,拉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。此前的9月,蒋介石指令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,指挥所辖的钟彬之十四兵团、陈克非之二十兵团据险固守川东至少三个月。
一份还没开始执行的作战计划,直接决定了三十万大军的生死,更给大陆最后一场大战画上了句号。
胡宗南、薛岳这些风头正劲的指挥官也只能跟着人流往后退,枪炮声还没停,天空就有日军战机低空扫射,地面敌人的挺进队早已切断主路,撤退全成了你争我抢,每个人都只求再多活一天。
一位年过七旬、身着深色西装的老人正襟危坐,面对美国记者提出的,“30秒比较毛主席与老蒋”的尖锐提问。
1976年9月9日凌晨,北京中南海的一间病房里,毛泽东停止了呼吸。
1949年12月11日,我第18军主力逼近川南重镇宜宾,第52师155团控制了城西翠屏山高地。驻守宜宾的国民党军第72军军长郭汝瑰将军,与我先头部队接头谈判后,率部起义。
在飞机起飞的那一刻,国民政府最后的中枢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大陆。
1973年5月8日清晨,韶山通往毛泽东旧居的小道上尘土飞扬,一辆长沙来的中巴慢慢靠近。车门刚开,几位背脊笔直、头发花白的老人鱼贯而出,村口卖茶蛋的大婶嘀咕了一句:“这几位不像普通游客呀。”她并不知道,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杜聿明、宋希濂等多名曾经叱咤风云的国民党将领
先说东北那档子事。眼看着那边的节奏好不容易顺起来,他忽然把帅给换了,把陈诚推上前台。表面看,他是“又来了”,横插一脚,搞得一锅粥;可实际上,催他下决心的,不在沈阳,也不在北平,而在太平洋对岸。援助这东西,说到底是带线的风筝,人家的钱就要听人家的话。那时候人家一
1961年3月17日凌晨,上海华山路的春雨敲着窗棂,噩耗自电话那端传来——陈赓大将病逝。彼时远在北京功德林的宋希濂正伏案读报,听到消息,他愣了片刻,随后把眼镜重重放回桌上,轻声自语:“又少了一位并肩的兄弟。”这声叹息并非客套,而是出自三十载风雨交往的肺腑。宋、
1985年10月中旬,纽约肯尼迪机场候机厅的广播不断提示登机,七十七岁的宋希濂却始终站在出口处,一只手紧紧攥着西装内袋里的信封。那是他凌晨特意去银行换好的崭新美元,整整厚厚一叠。几分钟前,他刚接到友人电话——陈赓将军的夫人傅涯已通过安检,很快便会出现在面前。
1949 年春末,国民党政府拒绝和谈,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毛主席、朱总司令“向全国进军”的命令,势如破竹,以秋风扫落叶之势,攻占了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杭州、南昌、太原、西安等重要城市。分崩离析的国民党反动派,并不就此甘心。它们在美帝国主义继续支持下,绝望地进行挣扎